李彦宏创新外溢,百度“卷”出重围?

撰文 | 王 潘

编辑 | 吴先之

“要卷就卷创新。”联想Tech World大会上,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撂下了这样一个金句。

所谓“卷”,其本质正是面对不确定性所表现出的焦虑。21世纪前二十年,无论PC端还是移动端,仅连接各种事物,便足以在十多亿的市场中获得规模化红利——商品与人的连接成就了电商,信息与人的连接成就了百度与腾讯。

而当下,随着所谓的红利逐渐褪去,不论是大众,还是企业,只能在不确定性中持续复杂化。由“内卷”一词的出现频率来看,这份焦虑似乎贯穿了过去的两年。正因如此,李彦宏的一番话才会宛如一颗碎石,使沉寂许久的互联网语境再度泛起了涟漪。

显然,李彦宏的话并非并非凭空而来,回看历史,不论科技革命如何颠覆人类社会,终究会抵达瓶颈期,诸多问题、焦虑亦会随之而来。而除了技术的改良与优化外,解决焦虑的药丸更多在于创新。

李彦宏创新外溢,百度“卷”出重围?

技术内卷与科技革命

每每谈及科技演替的故事,人们总是惜字如金,习惯性地用一两行文字铺叙跨越数十年、数百年的历史。在此叙事逻辑下,蒸汽机、电灯、计算机等发明、技术就像是一个个分水岭,分割出一轮又一轮的科技革命。

殊不知,点燃每轮科技革命的“星火”,都经历了漫长而乏味的“钻木”过程。尽管当下人们普遍认为一切均是历史的必然,但在当时来看,点燃星火的过程,其实充斥着偶然因素。

一个简单的例子,被瓦特改良前的蒸汽机,效率并不可观,根本无法同彼时普遍使用的水能动力相比。即便是改良之后,蒸汽机亦没有如想象中那般刮起科技革命的旋风,而是在蛰伏近半个世纪后,才成为了工业革命的引擎。

而当奥斯特、法拉第等科学先驱发现电与磁的微妙联系时,亦丝毫没有意识到这将给日后的世界带来怎样的改变——前沿科技所蕴藏的可能性,很难被洞悉与预判,只能任由时代的车轮推动,直至其成熟。

另一方面,无论是蒸汽时代,还是电气时代,技术在冲击原有产业结构的同时,亦重塑着人类世界的面貌。既有正面,亦有反面。

百年前的伦敦,便是技术由成熟变为陈旧的缩影。彼时伦敦既保留着蒸汽时代所残存的工厂,亦建有大量接轨电气时代的火力发电站,燃煤所产生的烟雾遮天蔽日,困在伦敦上空。“夜色一片漆黑,大雾弥漫。店铺里的灯光几乎穿不过越来越厚重的雾气,街道和房屋全都包裹在一片昏暗阴沉之中。”《雾都孤儿》如是写道。

而大洋彼岸的美国,情况同样不容乐观。在那个大亨林立的“黄金时代”,工人们每天像羊群般地涌入工厂,在流水线上枯燥地工作14至18小时。《摩登时代》里,工人查理因在流水线上拎了太多螺丝钉,生活中凡是见到六边形便想拿着工具冲过去。

尽管银幕内的滑稽桥段乃艺术加工的产物,但却并不显夸张,毕竟彼时的现实世界远比故事来得血腥与粗暴——纵使发生了拉德洛大屠杀这样骇人听闻的事件,工人的待遇亦没有提高太多。而后经济大萧条到来,即便仍抱有不满,工人们却不得不重回工厂,陷入“内卷”。

而这种“内卷”的背后,除了工业革命老去的宿命,或多或少,亦有人们对未来、失控的世界的焦虑。基于此,当战争结束,人们从高度军事化、工业化的秩序中走出,才会变得困顿与麻木。

正如平克·弗洛伊德《Comfortably Numb》中唱到:“就轻轻地打一针吧,沉醉在那种舒服的麻木中。”彼时的年轻人们听着披头士与鲍勃·迪伦,口嚼LSD,一边享受着安逸,一边在反叛与自由中成为了“垮掉的一代”。

彼时,来自旧时代的人们对这群反叛的年轻人尽显失望,殊不知,正是反叛精神孕育了日后的硅谷——1957年9月18日,肖克利晶体管的“八叛徒”集体递交了辞呈,当时没人能想到,他们竟能改变此后数十年世界的面貌。

出走后的“八叛徒”,成立了仙童半导体,后者被外界誉为半导体人才的“西点军校”——不仅Intel、AMD的创始人均出身仙童,巅峰时刻,硅谷几近半数的半导体公司,亦流淌着仙童的血脉。而“八叛徒”集体辞职的日子,亦被《纽约时报》评为了人类历史上10个重要的日子之一。

李彦宏创新外溢,百度“卷”出重围?

时代似乎总是在轮回,从晶体管技术突破,到仙童半导体,再到英特尔、AMD,“第三次工业革命”初期虽仅有星星之火,日后却足以燎原,将工业时代尾声困顿的人们带入了全新的信息时代。不难窥见,科技创新、革命似乎具备着时代解药的潜质。

而当下,支撑起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安迪-比尔定理、摩尔定律均已步入瓶颈,甚至逐渐失效,互联网红利亦逐渐褪去,叠加时代赋予的不确定性,内卷与焦虑再度涌起。因循前述逻辑,解法,或许恰恰在于下一轮技术演替。

跨越裂谷

科技需要跨越“裂谷”才能开辟新的土壤——任何前沿技术,最初都源于需求所产生的反馈,然后刺激创新,最后落地生长。显然,需求是实现跨越的动能,创新给出了指引方向,落地带来增长。

例如计算炮弹弹道的需求刺激之下,硝烟之中孕育出了计算机,而IBM拓展了运用领域带来了一场计算机革命。冷战时代,美国为了提升网络的稳定度,孕育了ARPANET。1969年,在硬件设计师Ben Barker收到“Do it to it, Truett”后,互联网的雏形初现,经历了internet、WWW再到移动时代,才成为如今的形态。

网络需要看似同科技革命关系不大,却在跨越裂谷后改变了时代,创新与落地为经济和社会注入新的活力。

当下,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汹涌,以AI(深度学习、自动驾驶)与云计算(算力)等带有明显“生产资料”性质的底层技术被认为是最具希望的“星星之火”。与计算机和互联网一样,大多来自于外部需求推动,经历了长达十余年不计成本的投入之后,最终等待大规模运用方才看到曙光。

李彦宏创新外溢,百度“卷”出重围?

时间回到千禧年,彼时的华为虽已在国内闯出名堂,但在欧洲战场,面对爱立信、诺基亚等技术强悍的通讯巨头时,华为的解决方案很难有说服力。巨大的生存压力下,华为最终赌了一把——推翻现有架构,研发第四代分布式基站。

这无疑是一条危险而艰难的路,一旦失败,便意味着出局,因此即便是在华为内部,反对的声音亦不绝于耳。好在,华为最终赌对了,走出实验室的第四代基站与SingleRAN,帮助华为横扫了欧洲市场,进阶为通信领域的头部玩家。而这,不失为通过科研“翻盘”的绝佳案例。

另一个故事的主角,便是李彦宏所创办的百度。虽然李彦宏在今年年末才说出“要卷就卷创新”,给技术打提前量,实际上他12前就已经历过。

2010年,百度搜索高速发展时初现了新的焦虑:搜索智能化需求越来越高,而且不止是文字的输入与输出。于是提前布局图片与语音等技术,甚至还将知识图谱技术列为长期投入的战略。

百度AI的起源,像极了多年后自动驾驶。

两年后,美国一个团队发布了一篇论文,当中提到的Alexnet引入了全新的深层结构和dropout方法,后者可以有效防止过拟合,从而大幅降低图像识别的错误率。为了抢夺这个团队,三家美国巨头与百度展开了一场非常反转的四方竞价,最终Google收购了这个团队,并在AI领域建立了先发优势。

而最先接触团队,且出价最高的百度反而含恨退场。正如曾经互联网的崩溃,硬科技遭冷落等,前沿技术研发及落地充满痛苦,急需“韧性“时,百度也和华为一样,进入了单边投入的长周期之中。

自那时起,百度近十年累计研发投入超过 1000 亿元。截至2022 年 Q2,百度研发投入为 63 亿元,其中核心研发投入占核心收入比例连续 7 个季度超过 20%。

尽管“内卷”很痛苦,可一旦熬过了裂谷,便能看见未来。

百度落地下潜,未来可期

回望中国科技公司的创新路径,十多年前那批迎难而上、内卷创新的玩家们,有的已经熬了过来。

然而,科技下潜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,必须走过荆棘之路。

而即便满是鲜血,鲜血中亦翻滚着果实:过去十余年间,我国新能源产业经历了从萌芽到领跑全球的激变,仅是一波技术趋势,便实现了对国外百年汽车产业沉淀的颠覆;

在一批批玩家前赴后继的“牺牲”后,国内半导体的技术荒漠,逐渐开出了一朵朵花来——除保持对国际先进制程的持续追赶外,玩家们亦试图通过AI芯片、RISC-V架构弯道超车。

显然,面对过去数轮科技革命的核心产物,秉持着科技创新理念的国内企业们,正在迎头赶上。与此同时,大众期许中的“第四次工业革命”,似乎也迸发出了火花。

随着数智时代的到来,一直苦于下潜的AI技术不再是同人类对战的“玩物”,而是走出了“无人区”,或成为提升生产力的催化剂,或颠覆着当前的技术格局,显露出大规模落地的苗头。

仅是自动驾驶场景,技术便已遍地开花,以Robotaxi为例,萝卜快跑、蘑菇车联等国内厂商已经在商业化的道路上飞速狂奔。眼下行业虽然仍处于寒冬之中,但没有人能够否认,干掉方向盘、解放双手的时代正距离人类越来越近。

李彦宏创新外溢,百度“卷”出重围?

而AI的大规模落地,则牵引着相关设备、需求指数级增长,直接刺激了作为新型生产力的算力。智能化需求与算力彼此关联,最终推动国内市场技术与经济的发展。

如今,算力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,也被认为是衡量国力的重要指标。而中国,已经在这场竞争中走在世界前列。截至今年上半年,中国在用数据中心机架总规模超过590万标准机架,服务器规模约2000万台,算力总规模超过150 EFlops,位列全球第二。

另一方面,在新的叙事体系下,国内科技公司不再一味跟随国外企业,而是走出了自己的科技路径,甚至在部分领域实现了反超。

全国工商业联发布的“202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”榜单显示,2021年,华为、阿里、腾讯、百度依次占据了民营企业研发投入的前四名;而华为、百度则分别以22.41%、20.03%的研发投入占比,位居民营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前二。由此不难看出,重注研发,一直是国内科技企业的底色。

而前沿技术经过长年累月的研发“消化”,最终也得以开花结果,馈还玩家——一直走在5G研发前列的华为,当下已然将技术成果转化为商业效益,助其穿越“黑障区”。2021年,华为运营商业务营收2815亿元,这显然与其此前签署的3000余个5G行业应用商用合同密切相关。而当下,华为并未停止脚步,而是奔赴通信技术的更高维度。

早早布局AI的百度,亦已端出深度学习框架平台飞桨,后者在填补国内空白的同时,也实现了对Google、Meta旗下深度学习平台的赶超。

只不过,对背负着“第四次工业革命”的前沿科技而言,阻碍仍将长期存在,路程亦会更加漫长。现阶段,一众科技巨头相继放缓了增长脚步,逐渐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圈,而投融资氛围也在逐渐冷却,四处似乎均充斥着“寒气”。

但这,正是“第四次工业革命”必须跨越的裂谷:面对旧秩序的寒冬与焦虑,以及技术商业化落地的此起彼伏,唯有延续科技创新路径,才能找到解药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31赞赏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
请登录后发表评论

    暂无评论内容